只读过作者的《麒麟》,以为这本会和《麒麟》一样,会很快读完。
所以,也就对比着来看。
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,不管是文字上的,还是心情上的。当然,从过往读过的与明朝历史有关的书籍,其实都不轻松。之前读完《麒麟》,佩服作者对历史树洞的细节观察以及线索的串联。在宏大历史的脉络中,有很多小人物的小舞台,也很精彩。历史的“以小见大”,是一种写作技能,没有对历史的充分理解和认识,是无法去健壮主题本身,并让主题充满逻辑性。
这本书读起来很沉重。
第一,穿插在其中的各类场景比较沉重,可以说从朱抗出场,基本能猜测“回不来了”,但没想到中途之后就下线了,本以为这个老戏骨还能在哪些点上再掀起突然的故事小波澜,但没有,想想,有一定合理性。读完之后让人更有一种无助与无赖之感。比如绍祖查完案回京后的公示结果,比如绍祖的宦海浮沉,又比如田粥姐和绍祖说的那句“你我不是一样的人”,又比如胡惠兰的突然身亡。
第二,还沉重在“个人心思”。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“心思”,又或者是沉重的负担。朱抗有他的西洋负担;田粥姐起初有王第三与绍祖之间的负担,后来又有“是否一路人”的负担;绍祖负担更多,个人与家庭、与朝廷、与老师,乃至与母亲之间对待田粥姐不一样态度的负担。然而,这些“心思”,每每都是到了最后才去诉说,反而没有得到解脱。所以,读起来很沉重。
当然,本书还沉重在历史。本书主要以一场败仗而引出的一段调查,从而牵扯出的各类沉重的事情。其中出现的各类人物,基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环境下,做了最无奈的选择。即使绍祖,也有很多无奈之举,比如查案朱抗不让喝酒,这也算一种无奈吧。
这本书读起来要费心。
《麒麟》这本,你总归在一些细节处,发现作者描写的精妙之处,前后逻辑非常严谨和自洽,而那些精妙之处,不禁让人佩服作者对人性、对历史树洞细节的观察。
而这本,确实缺少了这些,但却是需要费心去读的一本书。
这本书缺少了很多人物心理特征的描写,不会过多去替人物进行心理阐述,一些涉及心理活动的地方,基本都含糊而过,卖些关子,所以,在读的过程中,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。当然,可能却是案件调查环境恶劣,前后都有追兵,所以容不得去多想,想想,作者没这么去做,也是合理的。
因为没有心理特性活动描述,所以基本都以具象化的故事情节去进行衔接,在关键处,去弥合当初所提的那一沉思,基本到最后,你才能知道“原来是这样”。这种手法,其实个人觉得极度考验故事能力,如何让作者时刻记得人物当时的一沉思,而最后又是以怎样的惊人的事实去callback这一沉思,作者在描写朱抗的心结上,抓得比较紧。
一本书,有一千种读法,能抓住每个人读着的惊喜的点都不一样,当然,也会有一些唏嘘的故事点。
比如扣儿,作者还专门用了一章作为标题,着重体现扣儿的灵气,我也以为最后扣儿会起到一个小亮点或者牛逼的人生,但后来回京,基本故事就下线了。
比如田粥姐,总以为最后又回到当年豪爽的性格,但作者也以绍祖结婚后逐步忘却,最后穿上一遇结束。和在枯树堡、追王第三的情节反差很大。
再比如胡惠兰,突然就那么下线了,让我莫名唏嘘。
唏嘘的同时,想想,应该并不是作者太心狠,那个时候的历史本身就是沉重的,所以人物的结局亦或是突然并带沉重的。
当然,作者另一方面也转合一下,比如香芸的结局,不知是故事本身就这样,还是觉得故事太沉了,最后再诉一笔结局,顿感,作者还是比较用心的。
其他的就不多说了,只言片语,写的并不全面;历史,也无法只言片语说完。
只留待每个人潜心体悟。
(完)
—————–EOF——————